8月13日,
长江日报记者从
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科牛津”)获悉,
该公司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
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
继德国、日本之后,
第三个实现高场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以下简称“核磁共振波谱仪”)
整机制造且核心部件
完全自主研发的国家。
位于光谷的中科牛津
成立于2013年,
依托中国科学院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精测院”),
是国内唯一
从事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
8月8日,
该公司工程师携仪器
到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装机,
这是6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
全部国产化的第一单。
目前该公司已接到
10多所院校的订单。
该公司总经理、
中国科学院博士宋侃介绍:
“核磁共振波谱仪
是一种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
高端科研仪器,
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
据中科牛津的市场调研报告,
截至目前,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市场保有量
在3000台左右,
每年需求100多台,
主要依赖进口。
一旦出现故障,
维修部件要寄到国外处理,
严重影响科研进展。
以中国科学院精测院叶朝辉院士
为代表的第一代探索者,
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理论探索。
2006年、2011年,
核磁共振波谱仪获得
“十一五”“十二五”
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
重点专项支持,
由叶朝辉院士、刘买利院士
牵头负责项目实施。
叶朝辉院士的博士、
宋侃的博士生导师刘朝阳研究员
是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在叶朝辉院士、刘买利院士的支持下,
刘朝阳带领团队
完成核磁共振波谱仪
“从0到1”的技术突破,
攻克了波谱仪控制台等关键技术,
研制出完整的原型样机。
“原型样机是产品开发过程中
试制阶段的样品,
用来验证产品的
技术可行性和工艺可行性。”
宋侃说,这一步非常关键。
为了达到和进口仪器同样的指标水平,
他们把同一套标准样品和测试流程
在进口仪器和原型样机上
进行反复测试对比,
一点一点校准、
优化仪器的性能参数。
光是一个分辨率,
团队都要反复调试几个月甚至半年。
“高端科研仪器
是一点一滴钻研出来的。
只有每个指标
都近乎完美,精益求精,
仪器才稳定可靠。”
宋侃告诉记者。
2016年,
中科牛津开始技术转化。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
控制系统、超导磁体、探头
三部分组成,
其中超导磁体
是最难攻克的核心部件。
想要实现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整机制造,
必须攻克600兆超导磁体这项技术。
“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宋侃说,
生产用的设备定制化程度太高,
市场需求又不大,
国内的设备厂家
既没见过也没兴趣做。
研发团队就自己进行
设计、研制、验证,
再投入生产使用。
“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就住在厂房,
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累了歇会儿起来接着干。
这样持续了5年,
直到国内生产线搭建成功。”
“核磁共振波谱仪
是科技部支持
国产大型科学仪器开发项目中,
国产化和产业化
都做得比较好的项目。”
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
专家组专家颜贤忠教授告诉记者,
“几代人的技术积累,
才有今天的成功。”
长江评论:没有山峰越不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高场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实现国产化,把这件科研利器掌握在自己手里,是我国在科技仪器设备领域的一个突破。
核磁共振波谱仪有点像盾构机,以前也是完全靠国外进口,维修麻烦且昂贵,外国人还躲着修、不让看。引进的东西再好,不学到手总是别人的,容易受制于人,要扭转局面必须靠我们自己搞出来。现在像盾构机、核磁共振波谱仪,我们都可以自己搞出来,靠的就是攻坚战、越山峰的精神头。有了这股子劲头,就没有什么困难关口挡得住我们建设科技强国。
搞科研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硬骨头不去啃,就会一直横亘在那。现成的好东西用惯了,心理上产生依赖,心气上低人一头,久而久之很可能消磨自主创新的能力。中国核磁共振波谱仪从理论探索奠基到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经历了几代人,持续了数十年。这个过程堪为中国人科技奋斗的缩影,一代接着一代干,后人的突破建立在无数前人的心血和积累上,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磨成一剑。
自主创新很多时候可能不是难在资金、技术等因素,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志气、决心和精神意志。破除任何依赖依靠、“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的想法,建设科技强国只有走科技自立自强一条路。去攻城拔寨,去步步为营,去翻越山峰,突破更多瓶颈创造更多成果,没有别的捷径。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本文为推广信息,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