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手术室外见到了该中心泌尿外科主任高宇,刚刚完成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他向记者介绍:“目前我科泌尿系统肿瘤手术有80%以上都是通过机器人辅助完成的。”这样的手术他平均每天要进行3~4台。
高宇作为国内优秀的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中青年专家,师从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体系的应用和推广。2017年11月《健康时报》发表文章《全球最忙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彼时是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被引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第11年,在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设备迭代下,手术机器人从“萌新首秀”到“最忙手术机器人”,仅仅10年的时间。
如今,距离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装运行整整20年,这二十年是我国泌尿外科医生不断精进践行“把手术做成艺术”的赓续传承,机器人手术的核心优势也有了三大革命性提升。
理念突破 不仅要救得下,更要活得好
经过20年的临床实践,“科技向善”的理念在泌尿外科领域成为共识。目前,在泌尿系统肿瘤外科手术领域,机器人的精准度相较于传统腹腔镜大幅提升,这也让泌尿外科手术的诊疗理念实现了从“保命”到“保功能”再到如今“保生活质量”的三连跳。高宇向记者坦言,在参与了众多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后,他最大的感触是技术的提升让医生们更有底气面对疾病——“不仅救得下,更要活得好”。
患者从不知“机器人”为何物,转变为主动询问医生关于机器人手术的利弊。这种观念的转变有赖于泌尿外科医生不断推广普及相关医学知识,高宇感慨道,“只有当患者真正理解并且参与决策时,这些医疗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技术突破 3厘米小孔可完成全部腔内手术
作为医疗领域的黑科技,手术机器人一直备受瞩目,具有三维立体、可放大10倍视野的高清镜头,可以540度转动、更灵活的多自由度机械腕,能消除术者颤抖的机械臂系统,第三机械臂功能……医生有了它的辅助,让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单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一个3cm左右的小切口完成全部的腔内手术,许多术式,如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手术等,取得了突破性的临床进展,在肿瘤根治和正常功能保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高宇介绍,以肾癌手术为例,肾脏发挥作用的部分为肾单位,有效肾单位越多,肾脏功能保持得越好。所以机器人手术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意义在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精准保留更多的肾实质,尤其是保留更多肾单位。同时机器人手臂的灵活操作也能显著缩短肾脏热缺血时间,帮助肾脏功能的保留和尽早恢复。
空间突破 传统外科发展为远程外科
机器人手术技术可融合远程外科技术,让专家突破空间限制,足不出户为有需求的患者实施手术。从跨省治疗,到跨国治疗,现在已经发展为可以跨洲际的超远程治疗。
高宇教授介绍,张旭院士团队率先使用国产机器人装备完成了罗马—北京超2万公里的跨洲际超远程手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技术和中国力量。我有幸作为参与者和亲历者,配合完成手术。不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生而言,远程外科是传统外科的延伸和补充,拓展了外科手术实施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远程手术方式下沉到基层医院,支撑分级诊疗、区域医疗中心等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