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核酸检测中,
是否发现拆开的检测拭子
和平时使用的棉签
有些不一样?
不仅长了许多,
“棉花头”好像也没那么蓬松。
那么,
做核酸的“棉签”
真的是用棉花做的吗?
来源:湖北日报
我们平时用的“棉签”,大名应该是“采样拭子”而不是棉签,它们用的往往是尼龙纤维、聚氨酯及 ABS 塑料等材料,并不是普通的棉花。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出在“吸附”上,如果我们把棉签放大,就会发现,脱脂棉的棉签是大量纤维一圈一圈缠起来的,加上棉花本身的特性,会导致棉花在咱们咽部蹭一蹭是很容易吸附到样品,但把这些样品再弄出来可就费了劲了。而采样拭子则像一个小“鸡毛掸子”,浑身都是独立的一根一根紧挨着的小毛毛,这样的结构,加上材料本身并不吸水,既方便取样,也能很容易地将样品洗脱下来,检测起来更准确。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目前的采样拭子是不会使用棉签的。
很多“棉签”(以下统称“采样拭子”)的包装上,可能会看到图中的字眼“非无菌提供”。这可能会让一些朋友感到紧张——什么?“非无菌”?那不就是有细菌?!这捅进嗓子还了得吗?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个“非无菌”,意思是说,该医疗器械没有明确进行过灭菌流程(当然,更没接触过环氧乙烷),不能标注无菌。但实际上,再怎么着这根采样拭子也属于“一类医疗器械”,虽然不要求灭菌,但生产及检测环节,以及检验标准也是很严格的,仍然要严格控制微生物的数量,因此是安全的。而且就算是没有灭过菌的采样拭子,也并不影响实验结果。
材质安全 类似牙刷
事实上,采样拭子不是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跟日常生活中的牙刷比较类似。
核酸采样就像牙刷刷牙,但采样是刷口腔里的咽后壁取细胞,然后把采样拭子放到采样管里去。因为采样拭子用的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就很容易脱离到保存液里,后续便于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
生产环境有要求 质监有标准
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生产环境和要求非常严格,质量监管也有相关标准,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无毒无害。采样拭子生产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
采样对个体没伤害
核酸采样过程中会有一些刺激,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咽部比较敏感,采样后觉得不舒服,有异物感,就会产生痒感或者呕吐的感觉,有的人容忍度就会大一些。个体差异比较大。
还有一种情况,口咽拭子采样时通常需要张开嘴,有的人软腭就把舌根合在一起了,采样人想保证采样质量,就会往里探,要找咽后壁、扁桃体,一探的时候就有刺激,有的人刺激反应就非常强烈,出现了呕、咳,但一旦采样完成就很容易缓解。所以采样对个体没有伤害。
近期一则视频流传甚广,
其中提到“核酸检测所用棉签有毒”
里面含有致癌剧毒
“环氧乙烷”、“纳米芯片”
“携带冠状病毒疫苗”
“会损伤血脑屏障”
甚至“致癌”等……
但是这些都是虚假信息
已被辟谣!
来自:科学辟谣、健康中国、科普广州